依據內政部統計臺灣65歲以上人口,於107年占總人口比率逾14%,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截至112年底己近430萬人,約占總人口比率18%。預計於114年超過總人口比率20%,正式達到超高齡社會的門檻。
65歲以上長者有高達6成4罹患二種以上慢性疾病,文獻中顯示與衰弱及失能的風險高度相關 (Vetrano et al., 2019) 如何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為國家照護方向,早期給予長者功能評估及個人化之健康管理建議,並轉介符合長者需求的介入資源,才能有效支持長者健康生活。
衰弱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生理性衰退徵兆,其特徵為內在與外來的壓力因素下至使長者較脆弱且易受傷害,無法維持生理恆定進而增加跌倒、骨折機率或因失能而入住機構。臨床上常以非刻意的體重減輕、肌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自我描述經常有疲倦感與體能活動度降低等五項臨床指標為觀察項目。越是衰弱的老人,其疾病或治療效果的預後越差,包括預期多年後反覆性跌倒或骨折的機會、日常生活功能衰退與入住機構、住院的死亡風險相關。
老人衰弱症的預防保健可以透過增進社區參與、保持身心和諧、團體運動的介入與餐食的再設計以符合長者期待,藉由多職種團隊的合作,針對個別的衰弱長輩量身規劃照顧計畫,如營養教育、運動訓練、居住環境的改善、藥物整合、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等方法。
肌少症則是典型的肌肉組成減少、肌力表現下降,或是結合兩者的型態呈現; 常見於癌症或慢性病惡病質患者、肥胖且無運動習慣的成人或長者。由於肌肉組織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40-70歲每10年減退8%,而70歲之後則倍增為每10年減少15%。長者若因疾病臥床,其肌肉流失速度更勝於年輕人,近年來由於政府大幅度宣導、國健署也在老人健康檢查中加入肌少症檢測,國人對於肌少症的概念多有所暸解,透過量測小腿圍、握力測量或是反覆從椅子起身測量時間,可以估算出肌少症風險。透過定期運動訓練與飲食補充優質蛋白質、維生素D與鈣質等微量營養素,在臨床上可有效降低肌少症,進而降低失能風險。
圖1、衰弱症、肌少症與營養不良間的關係示意圖 (參考自 Kim et al., 2021)
參考資料:
- Vetrano, D. L., Palmer, K., Marengoni, A. et al. (2019) Frailty and Multimorbid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74(5):659-666.
- Kim, J.W., Kim, R., Choi, H. et al. (2021). Understanding of sarcopenia: from definition to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rch. Pharm. Res. 44, 876–889.